青铜器收藏之:簋的样式发展

簋是古代青铜器中重要的容器,主要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,在祭祀和宴飨时,它和鼎配合使用。据《礼记·玉藻》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,簋常以偶数出现,如四簋与五鼎相配,六簋与七鼎相配。收藏铜器,离不开对器物器型的辨识,这是鉴定铜器年代的首要环节,青铜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型之一,它从开始到盛行到衰亡的整个过程,无不体现了它的器型演变过程。

乳钉三耳簋,商代后期

根据故宫博物院对青铜簋的介绍:圈足簋是簋的最初式样,出现在商代早期,即二里冈文化期。也是所有簋的基本形式,其它簋都是由此演变派生出来的。 考古出土物中,圈足簋其下分式较多,如口部或敛或侈,腹部或深或浅,腹壁或直或斜,有耳或无耳,双耳或四耳等等。

荣簋, 西周早期

殷商前期簋形似碗,无耳或有二耳。 殷商后期,第一阶段一般仍无耳。第二阶段,带有圆细双耳的簋开始增多,有些还附有珥 。 出现了个别的三耳簋。

西周前期簋多垂腹,兽耳常高出器口。出现双耳或四耳的方座簋,西周后期垂腹双耳簋仍可见。但宽身矮体,多有盖,弇口,兽耳衔环,圈足下附三足的簋是这一时期最流行的样式 。

追簋,西周中期

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形制,没有根本的变化,到春秋中晚期,簋这种食器不甚流行,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尚有所发现,但形制有较大变化。簋的铜胎变薄,花纹细碎,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。战国以后,簋极少见到。

宋朝时期,两宋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,以瓷取代铜制簋成了皇家沿袭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至此青铜簋彻底淡出了人们的生活。


分享